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帮助教师优化职业心态、提升心理素养,2025年6月11日下午,綦江校区数理教学部在南州食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团辅室开展“教师心态优化与国学智慧实践应用”主题讲座。本次讲座邀请浙江大学教育学学者余知行教授主讲,数理教学部全体教师参加。

追问幸福本源,启发教师心态自省
讲座伊始,余知行教授提出了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引发在场教师的思考。有教师回答“为了快乐、为了幸福”,余教授由此展开分析,详细介绍了幸福感的三个层次,鼓励大家深刻理解教师职业与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她首先讲解了物质层次的幸福,提醒大家物质满足虽然重要,但往往是短暂的、易流失的。教师如果单纯追求外在认可、晋升或待遇,容易忽略教学本质,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随后,她阐述了精神层次的幸福,特别提到兴趣与爱的价值。兴趣是激发内驱力的关键,就如重庆移通学院一直倡导的兴趣引领式教育,教师也应在日常教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乐趣。爱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理解与接纳,真正的教育应基于相互尊重和关怀。
在此基础上,余教授强调了道德层次的幸福,即追求利他与善良。她指出,教师职业不仅承载着知识传递的任务,更肩负着为学生指引人生方向、践行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的职业价值最终落实在“感同身受、为学生负责”的良知上,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育人使命
余教授总结道,教师的成长路径,往往是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教师的职业幸福并非只来自于外在成就,而更应从学生的转变、学生的进步中找到内心的满足。
她勉励教师调整心态,放下过度的自我要求,理解教育的长期性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归属感、幸福感也会不断增强。这种从育人出发、利他为本的价值追求,正是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支撑。

总结提升方向,勉励笃行致远
数理教学部副主任陈玲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表示,虽然讲座以国学智慧为切入点,但对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职业压力、如何理解教育幸福、如何提升自身师德修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她鼓励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成就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用心陪伴学生成长,在教育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
陈主任强调,教师不仅要精于“教书”,更要注重“育人”,要始终坚持高尚的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生,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温暖有爱的教育环境。

会后深入交流,助力心理调适
讲座结束后,余知行老师与陈主任及部分在场教师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针对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压力、课堂挑战及教育困惑,余老师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逐一进行分析与建议,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调适心态、化解困扰。

此次讲座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心态调适的思路,也为师德师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数理教学部将持续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积极搭建支持平台,助力教师在平衡心态、涵养师德、提升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图片:李雪枫,龙林,冯君
撰稿:宋美伦
审稿:李雪枫
排版:刘亚涛
数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