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锤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深化教学创新,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好氛围,2025年10月29日,綦江校区数理教学部在仁者楼311教室成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竞赛特邀2025年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数字经济商学院李敏老师,校级二等奖获得者、通识教学部罗茂格老师,数理教学部副主任陈玲,学校教学督导廖其力教授担任评委,部门全体教师到场观摩学习。

教学竞赛在谢国庆老师的主持下开展,参赛教师们精神饱满,教学设计与时俱进,充分展现了数理基础课程的活力与魅力。
雷成渝老师别出心裁地设问“如何用最少种类的调味品调配出所有口味”,将“极大无关组”这一抽象的代数概念巧妙融入生活情境。她引导学生建立线性方程组,通过矩阵的初等变换寻找最优解集,并特别强调了非负系数的现实意义。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向量组线性表示的核心思想。

刘亚涛老师从“割圆术”的古老智慧中探寻求积之道,通过不断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直观演示了“以直代曲”的逼近思想。他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完整经历了从有限分割到无限求和的思维跃升过程,深刻领会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

赵寿春老师,以“辽宁舰航母阻拦索如何承受战机拉力”的震撼提问开启课堂,迅速吸引了全场注意。她通过讲解杨氏模量的物理含义,并重点演示了“光杠杆法”测量微小形变的巧妙设计,将抽象的材料性能指标直观呈现。课程进一步拓展了杨氏模量在航空航天等国之重器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国情怀。

程龙老师聚焦于“金属受热面积变化”和“球体涂漆用量估算”两个工程常见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函数微小改变量的计算方法。他的讲解层层递进,最终揭示了微分作为“函数改变量线性主部”的核心本质,搭建起连接理论推导与工程应用的桥梁。

罗浩智老师创设“AI诊断罕见病”的教学情境,通过对比直觉判断与数学计算结果,凸显了贝叶斯公式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价值。她详细解析了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运用概率树形图进行全概率计算。课程进一步探讨了贝叶斯思想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展现了概率论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梁兴碧老师,以“翼龙-2无人机如何实时感知飞行方向”为任务背景,带来了一堂充满科技感的数学课。她引导学生利用参数方程描述飞行轨迹,并通过求导法则精准计算瞬时飞行方向,将复杂的数学推导转化为解决精准导航问题的关键,展现了数学在现代科技中的核心作用。

谭鸿杰老师,以“京张高铁如何瞬时测速”为引,巧妙串联起“瞬时速度”与“切线斜率”两个背景迥异的问题。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二者共性,自然抽象出导数概念的核心——增量之比的极限,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宋美伦老师从经典数学谜题“鸡兔同笼”出发,引导学生构建方程组模型,并隆重推出克拉默法则这一优雅的求解工具。她的课堂古今贯通,不仅演示了法则的应用,更将其原理巧妙迁移至“AI算力调配”的现代场景,彰显了数学方法的永恒生命力。

谭艳菲老师紧紧抓住“手机充电越充越慢”这一日常现象,引导学生从计算平均速率走向探索瞬时变化。她通过创设“无限缩小时间间隔”的情境,让“导数”这一抽象概念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变得亲切而直观。

经过激烈角逐,宋美伦老师荣获一等奖;谭鸿杰、梁兴碧老师荣获二等奖;赵寿春、罗浩智、雷成渝、谭艳菲、刘亚涛、程龙老师荣获三等奖。

点评环节,李敏老师结合自身的备赛经历谈到:“今天数理教学部的老师们完美诠释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将高深的数学原理、物理实验讲得如此生动、接地气,是真正在为学生赋能。我的体会是,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既能激发兴趣,更能贯穿逻辑,今天的课程都做到了这一点。”罗茂格老师则从教学艺术角度分享了她的观察:“我看到了非常多的‘无痕’思政,不是简单说教,而是让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在知识生成过程中自然流淌。同时,老师们对现代化工具的娴熟运用,实现了与学生的深度互动,这正是我们倡导的智慧教学新常态。”

最后,数理教学部副主任陈玲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对获奖教师表示祝贺,并对两位评委的精准指导表示感谢。她强调,本次竞赛不仅是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深入的集体教研。她希望全体教师以获奖教师为榜样,精心雕琢每一堂课,持续推动教学创新,将竞赛的收获反哺于日常教学,实现教学能力的共同进阶与蜕变,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图片:黎兴
撰稿:谢国庆
审稿:李雪枫
排版:刘亚涛
数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