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重庆移通学院教师磨课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助力本科评估工作,数理教学部物理教研室于2025年4月精心组织了针对刘瑞娴老师的三轮系统磨课活动。此次活动历经课程组集体研讨、教研室专业指导、班级实战试讲三个阶段,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反复打磨,为打造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筑牢根基。
首轮磨课:创新引入,激发思维火花
2025年4月16日,首轮课程组磨课在行者楼102教室拉开帷幕。刘瑞娴老师以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类比为切入点,试图巧妙引导学生从静电场中电荷所受库仑力的公式,推导出电流元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公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在讲解过程中,刘老师深入分析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并拓展至通电线圈在稳恒磁场中的受力分析。为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刘老师将通电线圈引申到生活中的风扇、电动机等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程组组长周桐辉老师在点评中指出,课程引入环节可改为在黑板上进行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类比,增强师生互动性。杨国卉老师建议增加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合作推导安培力的物理公式,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在学习通上加分,以体现学生课堂表现的层次性。
二轮磨课:强化互动,融入前沿理念
4月23日,第二轮教研室磨课在行者楼102教室举行,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刘老师以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偏转的经典实验引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刘老师利用学习通平台随机选学生推导磁场中通电导线受到的安培力公式,随后回顾高中所学的电流相互作用知识,并以两同向电流为研究对象推导安培力公式及方向。在分析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偏转时,组织小组讨论线圈的运动过程,并通过视频展示电动机的运转原理。

龙林老师在点评中认为刘老师的授课PPT存在粗糙问题,且与教研室其他老师的板式不统一,同时指出实际应用讲解过于理论化,建议增加视频辅助学生理解电动机原理。廖其力老师查阅最新国际文献期刊,指出刘老师所讲的安培力定义较为落伍,希望刘老师能多查阅最新文献,为课程增加前沿性。
终轮磨课:优化细节,完美呈现成果
4月30日,终轮班级实战磨课验收在贤者楼415教室进行。刘老师通过展示电动机的原理视频引入课堂,将外加磁场让通电线圈发生偏转与生活中常见的风扇原理相联系,自然引出安培力的概念。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刘老师通过电场力和磁场力的类比,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粗糙的安培力公式,再回顾高中所学知识进行修正和验证。接着分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及方向,最后分析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过程,对视频里的电动机运行进行验证。

磨课结束后,龙林老师指出刘老师板书较多,建议将重点公式单独写在一块黑板上不擦掉,方便学生回顾和找到重难点。周桐辉老师认为刘老师在课堂以电动机原理视频引入,将外加磁场让通电线圈发生偏转与风扇原理相联系,可非常自然引出安培力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视频播放时间需合理安排。

此次磨课活动不仅为刘瑞娴老师提供了成长的机会,也为整个课程组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三轮磨课的反复雕琢,刘老师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最终达到了磨课过关的要求。
以磨促教,共筑育人新篇
三轮磨课层层推进,既是对单一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也是对教学改革要求的落地实践。从课程组内的“微观打磨”到教研室的“中观研讨”,再到师生共参与的“宏观检验”,磨课活动彰显了数理教学部对课堂质量的极致追求。未来,部门将持续以磨课、评课、研课为抓手,搭建教师成长共同体,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孕育知识与思想的沃土,为培养“基础扎实、思维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
图片:朱玲、杨国卉
撰稿:刘瑞娴
审稿:朱玲、龙林
排版:刘亚涛
数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