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效优质课堂,綦江校区数理教学部于6月3日第9节课,组织部分教师走进2024级区块链工程1班的课堂,开展针对李雪枫老师的磨课过关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大学物理课程中的薄膜干涉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环节,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教学盛宴。

AI数字人领航,趣味实验启新程
课程伊始,李雪枫老师巧妙引入AI数字人“大老师”作为贯穿课堂的特殊角色。借助“大老师”,李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复习上节课杨氏双缝干涉的关键内容,并邀请同学上黑板写出关键公式。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随后,“大老师”抛出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阳光下的泡沫为什么是彩色的?”这一问题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成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薄膜干涉。李老师趁热打铁,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趣味实验:用铁丝沾肥皂水演示薄膜干涉。在同学们的期待中,实验开始了,当铁丝上的肥皂水形成薄膜,在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的干涉条纹清晰可见。李老师适时提出问题:“能看到什么现象?同一级干涉条纹颜色怎样分布?”同学们积极观察,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原理讲解深入,应用拓展生动
互动实验结束后,李老师开始详细讲解薄膜干涉的原理。他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物理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同学们容易理解。接着,李老师又介绍了增透膜和增反膜的应用原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们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李老师在学习通上发布了练习题,并以照相机镀膜为例,通过具体的计算题,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同学们的计算下,得出了是一个厚度非常薄的膜。李老师由此引出薄膜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强调了薄膜技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她还提到国外对国内禁止运输薄膜原件的情况,进而引申到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突破激光薄膜光学阈值的成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的热情。此外,李老师还进行了知识拓展,介绍了光学薄膜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让同学们对薄膜干涉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感受真切,教师建议中肯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填写了磨课的调查问卷并分享了自己的听课感受。邓梦婷同学说:“这节课太有趣了,AI数字人‘大老师’的引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实验也让我对薄膜干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李老师的讲解很清晰,让我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了。”张梓淇同学也表示:“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魅力,特别是薄膜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课堂结束后,学生们对薄膜干涉的探索热情并未随下课铃声消退,不少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自发开展“吹泡泡观察薄膜干涉”的趣味实验。

在随后的集体评课环节,听课教师们积极发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数理教学部副主任陈玲老师指出:“当‘阳光下的泡沫为什么是彩色的’这一问题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学习便真正发生了 —— 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从知识接受者’到‘科学观察者’的转变。”物理教研室主任龙林指出:“复习上节课的杨氏双缝干涉时,应该更加明确内容的正确性,避免学生产生误解。”朱玲老师建议:“应用学习通发布练习题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应该提前排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建议后,李雪枫老师对本次磨课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与积极回应。李老师表示,磨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教学体检”机会,评课环节中同事们的观察视角与专业反馈,帮助自己跳出固有教学思维,发现了许多平时难以察觉的细节问题。

座谈会圆满收官后,部门专家评估组严格对标《重庆移通学院教师磨课工作实施方案》,以座谈会凝聚的研讨成果与建议为导向,深度融合学生调研反馈、观摩教师评价等多源数据,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维度填写磨课评价表对李雪枫老师的磨课效果进行打分。评估过程中,专家组成员秉持专业审慎的态度,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深度分析,通过量化打分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定位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专家组的客观评分体现教学成效,又以详实评语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了科学、权威的依据,持续赋能教学质量提升。
以磨促教提升,未来课堂可期
此次磨课过关活动,是数理教学部在教学改革道路上的一次积极探索。通过李雪枫老师的课程展示和教师们的深入研讨,为教师们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数理教学部将通过磨课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课堂将更加精彩,学生们将收获更丰富的知识和更优质的教育,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朱玲 冯君
撰稿:李雪枫
审稿:陈玲
排版:刘亚涛
数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