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为帮助本届参赛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流程、技巧和策略,提升建模、编程、论文写作等竞赛必备能力,增强参赛信心,提高竞赛整体水平。綦江校区数理教学部于2025年5月14日在贤者楼131报告厅进行数学建模竞赛经验交流分享会。
分享会邀请到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重庆赛区一等奖的两支团队:2022年获奖的团队代表刘秋峰同学,及2024年获奖的陈姿伶、杜旭东、肖强团队。这些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优秀参赛学生代表,在往届备赛和竞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经验。此次,2024 年获奖的三位同学作为主讲人,倾囊相授竞赛中值得关注的关键“切入点”。

肖同学率先从赛题解析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近十年国赛赛题的出题规律。他指出,数学建模赛题主要分为优化类、评价类和预测类,其中优化类是国赛的“必考题”。他从国赛A、B、C三道赛题为例展开分析:A题偏物理/数学领域,需要掌握线性、非线性规划等多种算法;B题开放性强,出题内容新颖;C题侧重经管方向,更考验评价和预测类模型的运用能力。针对选题,他建议优先选择与专业相关、模拟训练中擅长的题目,同时考虑题目难度、资料获取便捷性及易读性等,团队应在比赛开始当天内共同确定选题。在深入剖析赛题后,肖同学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建模过程中的关键技巧。他建议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沟通协作,及时交流建模思路与遇到的问题;在模型建立阶段,要注重模型的合理性与创新性,既不能盲目追求复杂模型,也不可因循守旧,应根据赛题要求灵活选择或改进模型;同时,要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确保数据真实有效,为模型提供坚实支撑。

杜同学深入剖析了赛前筹备的核心要素。他指出,科学的组队策略是竞赛致胜的关键根基:建议队员来自多元专业领域,构建优势互补的知识结构,同时要综合考量性别比例、性格适配度与时间管理能力;团队中需配备熟悉模型原理、具备竞赛经验的成员,且各成员技能应存在交叉重叠,例如建模手需具备扎实的论文撰写功底,编程手要能深刻理解建模逻辑。此外,提前储备代码模板、论文模板,系统研习优秀论文的建模思维与排版技巧,亦是也是赛前准备的重要环节。在资料收集层面,除知网、万方等权威学术平台外,竞赛论坛、B 站、小红书等渠道也能为建模提供新思路,但务必保持批判性思维,严禁抄袭套用。


陈同学着重围绕竞赛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她提醒大家在建模过程中要随时保存数据和论文副本,以防因意外导致数据丢失;比赛期间,团队内需保持充分交流,但严禁与其他队伍交流,避免抄袭雷同;模型假设应立足实际,要确保合理,不能为了假设而假设;摘要作为论文的核心关键部分,直接影响评审结果,务必认真书写,反复打磨;在论文撰写时,要注重逻辑连贯性,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模型,需结合赛题特点突出重点,注意图表注释,让评委能快速理解研究成果。 此外注重格式规范、图表插入、附录排版等细节。

此次分享会最后,边梦柯老师总结到:三位同学的分享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从赛题解析、赛前准备到比赛注意事项,全方位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同学们在赛前需精准解析赛题,明晰赛题类型、难度差异及选题要点,做好细致的备赛规划。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吸收三位同学分享的宝贵经验,在后续竞赛中灵活运用,不断提升建模能力,斩获优异成绩。此次经验交流分享会干货满满,现场氛围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数学建模竞赛的认识,也为即将到来的比赛提供了实用的策略和方法,期待他们能在竞赛中展现风采,取得佳绩。

图片:蒋宁节
撰稿:蒋宁节
审稿:边梦柯
排版:刘亚涛
数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