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筑梦未来

【綦|教学研讨】以研促教强质量 闭环磨课育人才---记应用数学教研室集中磨课活动

时间:2025-11-09 浏览量: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10月,谭艳菲老师围绕《离散数学》课程中“关系的性质”一节开展三轮的打磨实践活动,从教学思路的反复打磨到课堂实践的精准落地,再到课后反馈的持续优化,课程组、教研室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层层递进破解教学难题,最终为学生呈现了一堂逻辑清晰、互动充分、成效显著的课程。

多轮磨课:集思广益优化教学蓝图

教学质量的提升,始于精心的教学设计。课程组率先召开专题磨课会议,聚焦“关系的性质”教学核心展开深度研讨。会上,谭艳菲老师系统汇报了初步教学思路,明确以“概念导入—性质解析—判定方法讲解—案例实践—总结拓展”为教学框架,计划通过PPT演示结合典型例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化解抽象知识理解难题。

在听取汇报后,课程组教师围绕“内容逻辑性”、“重点突出度”“学生接受度”三大核心方向各抒己见、精心献策。朱玲老师指出“判定方法讲解”环节定位模糊的问题,建议以教材中“表4-1关系性质判定的三种不同方法”为核心载体展开教学;余德英老师进一步补充,建议增加“学生填表练习”环节,强化学生对判定方法的记忆与应用。结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团队最终确定优化方案:将判定方法表格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提前准备放大版板书或PPT页面,逐点拆解操作步骤与易错点,让抽象方法具体化。

首轮磨课结束后,谭老师根据课程组建议进行设计改造,在教研室磨课会议中,谭艳菲老师结合PPT完整演示了教学过程。教研室教师围绕教学逻辑、讲解清晰度和学生参与度展开第二轮点评,边梦柯老师指出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问题,建议增加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张小娟老师补充强调活动需严格控制时长;朱玲老师提出要灵活调整活动难度,兼顾不同基础学生。针对这些建议,教研室最终敲定完善方案:在PPT中插入“活动提示页”明确流程节点,同时设计应急预案---若学生参与度不足,则由课堂积极学生带头引导,确保教学流程顺畅推进。

课堂验收:精准落地检验教学实效

经过两轮磨课的精心打磨,“关系的性质”课堂过关验收正式开展。本节课明确了三大教学目标:理解自反性与反自反性、对称性与反对称性的核心定义,掌握关系图与关系矩阵的绘制及性质判定方法,培养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能力。

课堂伊始,谭老师教师以“数学中的整除关系”与“同学间的陌生关系”这两个既贴近生活又存在本质区别的实例为切入点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出本节课核心内容。在概念讲解环节,她用严谨通俗的语言阐释自反性与反自反性的定义后,随即结合典型例题,通过黑板绘制关系图、带领学生共同构建关系矩阵的方式,直观呈现“自反性有自环、主对角线全为1,反自反性无自环、主对角线全为0,”的核心特征,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

为检验学习效果,谭老师通过学习通发布随堂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性质判定即关系图、关系矩阵的绘制任务。学生实时提交答案后,她针对共性错误集中点评,对个性问题进行单独指导,精准纠正学生认知偏差。随后,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例题与练习题,自主探究两种性质的图形、矩阵层面的内在联系,通过PPT展示核心结论后,给予两分钟强化记忆时间。进而随机提问学生,被抽中学生均能准确阐述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关键特征,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成效。

课后反馈:闭环优化完善教学体系

课堂结束后,部门开展两向反馈工作。一方面,向全体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收集意见,全面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另一方面,组织前来指导交流的教师召开座谈会,围绕课堂过关验收情况展开讨论复盘。座谈会上,教师们充分肯定了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学流程清晰连贯,重难点突出,互动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磨课阶段的优化建议均得到有效落地。

此次“关系的性质”系列研讨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多轮磨课凝聚集体智慧,以课堂验收检验教学实效,以课后反馈持续优化教学,构建起“设计—打磨—实践—优化”的完整教研闭环。这种精准教研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单节课教学质量,更为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教学根基。

图片:谢国庆

撰稿:谭艳菲

审稿:边梦柯

排版:刘亚涛

数理教学部供稿

Copyright © 2023 - 2024  重庆移通学院 数理教学部 版权所有